追根溯源 形义探微——记“语林望道”论坛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活动

2023年12月29日上午8点半,“语林望道”论坛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威尼斯wns8885566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。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报告人为威尼斯wns8885566殷晓杰教授,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,参会者有威尼斯wns8885566傅惠钧教授、姜其文博士、任居易博士、陈子君博士、李凤立博士和威尼斯wns8885566、国社学院本、硕、博学生,以及辽大、浙工大、南师大等高校师生约40人。

本次活动是本年度最后一次论坛活动。活动伊始,傅惠钧老师首先对本年度论坛及其相关工作作了简要回顾。傅老师说:“本年度共进行了十一场论坛活动,参与报告的有浙江大学文学院汪维辉教授、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杜翔研究员以及本校的殷晓杰、黄沚青、唐善生、姜其文、沈进、江洪波、袁昱菡、李艳芝、戴雨薇、傅惠钧等老师和同学。论坛内容丰富多样,且富原创性,涉及词汇、语法、修辞及其互动等各个方面。每场报告都作了充分的讨论,无论是听讲者还是报告人,都收获多多。”傅老师总结道,“在论坛上报告的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有一些已在报刊杂志上正式发表,本年度课题组成员共刊发大小文章二十余篇,其中有多篇就曾在语林望道论坛作过报告,如江洪波刊于《语言科学》的《类型学视角下的状语小句》,傅惠钧分别刊于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和《中国语言学报》的《辞格分类新探》《试论通感修辞的词汇化》等,唐善生刊发在《中国语文》上的《麻城铁门岗话的面称变调》一文,课题组老师也参与过讨论交流。”傅老师又指出,这些活动和成果,都在公众号上作了推介,吸引了全国一些高校的师生参与交流。



紧接着主持人李艳芝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报告的主题——“试论‘歪剌骨’得义之由”,并邀请殷晓杰教授开启报告。

论文汇报环节,殷老师作了40分钟左右的汇报。她首先对各家关于“歪剌骨”本义之说进行了述评,指出该俚语在本义、词源理据以及成词过程方面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。接着从词源、构词方式与成词理据、发展过程及动因角度对“歪剌骨”作了深入剖析。报告认为,“歪剌骨”的得义之由与女子缠足历史发展密切相关。报告结束,殷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,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。

论文评议环节,与会师生畅所欲言,气氛浓厚热烈。叶佳慧、王玲峰、申屠嘉慧等同学分别就“歪剌骨”中“剌”的词缀性质、该词如何从中性义发展为贬义,以及与方言中的类似词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,并向殷老师请教。殷老师分别就这些问题给予了细致解答。

之后,李艳芝老师认为该俚语中的“剌”是否为后缀还有待商榷。对此,傅老师认为可扩大例证搜索范围,从系统的角度来论证“剌”的性质与变化。而对于此问题,姜老师和任老师分别从韵律和音节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。“缠足”文化与“歪剌骨”形成、使用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引起老师们的热烈讨论,姜老师认为可通过考察跟“缠足”有关的其他词汇,进一步挖掘“歪剌骨”的相关特征;傅老师指出在论证该俚语与“缠足”文化之间的关系时,需要进一步落实到语言层面,他建议可从“词汇的修辞化”与“修辞的词汇化”互动视角,考证与梳理“歪剌骨”意义的发展历程。线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,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,比如南京师大马佳帅博士提供了明代《牡丹亭》“歪剌骨”的出现场合和使用对象方面的材料,并指出其字形作“瓦拉姑”。殷老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表达由衷的感谢,并表示将对论文作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。



最后,傅老师对本次论坛作了简要总结。他说,本年度的论坛报告,殷老师既开了头又结了尾,两次报告都关涉词汇的发展,论题都富有价值。本次报告即小见大,考证入微,讨论也很充分、很深入,大家收获满满。傅老师说,“语林望道论坛”开办已两年多,从未间断,至今已办了二十五场,每场都有不少参与者,人数多时达一百多人,每次活动都有新人加入。这是课题组老师们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。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进来,使论坛越办越好。

(文:   / 图:欧阳雯

【关闭页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