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融演进,多元一体——记冯建勇教授“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动力与演进路径”讲座

1222日晚,我院中国史专业冯建勇教授应邀于25107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“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动力与演进路径”的讲座,相关专业同学到场聆听。



讲座伊始,冯建勇老师从中国大一统疆域漫长而曲折的发展、演进过程谈起,引出“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动力和演进路径是什么”这一问题,表明中国疆域的形成存在着复杂的的历史动力。紧接着,冯老师结合大量历史文献,从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详细论述。其一,从地理因素来看,“区域共同体”的竞争与重组是中国疆域形成的重要动力。不同区域地理人群开创的早期历史文明支流交相融汇,遂成主流,共同开拓了中国的历史疆域。其二,在经济因素方面,冯老师指出不同区域“经济共同体”并存互补、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依存性与互利性,为中国大一统疆域共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。其三,在政治理念层面,他认为“华夷共祖”思想的创出和传承在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黏合剂作用,“大一统”理念成为历代王朝的权威性国家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方略,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割据交替演进的局面。

随后,冯建勇老师梳理了相关的疆域形成史,提出中国超大规模疆域的奠定,还得益于两种导向机制的共同发力:一是以中原为中心向四方拓展延伸;二是周边民族和地区主动融入中国历史进程主流,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和中国历史疆域的一部分。冯老师谈到“第一中国”和“第二中国”时期以中原王朝向四周扩张为主;第三中国时期则以华夏边缘人群为主导性力量。



论及国家力量在中国疆域形成演变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,冯老师表示:一方面,历代王朝国家借助统一的政治制度以保障“经济共同体”的繁荣发展,为中国大一统历史疆域的形成确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;另一方面,历代王朝国家不断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,为中国疆域的最终奠定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
讲座尾声,冯建勇老师对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动力进行了总结,同时强调中国疆域的形成、发展与演变之迹,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。在提问互动环节中,同学们踊跃提问,积极发言。冯老师就“古代疆域的划分标准”“清政府是否对中华民族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”等问题展开了细致解答,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至此,本场讲座圆满结束。

  (文:李  优 图:刘晓燕)

【关闭页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