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边疆看中国,新探中日文学关系——记董炳月教授“入疆日本人与汉诗——从大谷探险队到福岛次郎”讲座

1217日下午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带来题为“入疆日本人与汉诗——从大谷探险队到福岛次郎”的讲座。本场讲座由我校“双龙学者”特聘教授蒋永国主持,我院中文系研究生、本科生到场聆听交流。



讲座伊始,董炳月对题目“入疆日本人与汉诗”进行概念界定,指出“汉诗”即“以汉字写诗”,属于特定语境下与日本和歌相对的概念,并将日本人入疆的原因归为四类:宗教考察、社会调查、军事调查、民间探险。

王树枏作为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任新疆布政使,曾与当时入疆的日本人互赠诗歌,结成亲密友谊。董炳月以王树枏的故事为引,展开介绍大谷光瑞、日野强、副岛次郎等在20世纪初因不同原因入疆、并写作汉诗的日本人。

在当时“和魂汉才”的教育理念下,大量入疆日本人都具有汉诗创作的才能。他们身在新疆境内,以创作汉诗的方式记录沿途见闻、抒发思想感情,并与王树枏等新疆地方官员相互对诗,留下《鄞县闻瑞兰赠日野强》《和南州》(二首)等作品。



谈及入疆日本人创作汉诗的具体内容,董炳月结合大量史料原文进行详细讲解,指出其对《凉州词》等中国文学作品的模仿、化用,并阐释其中与汉字文化圈、佛教、明治维新、地缘政治等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。

董炳月指出,“文学史的撰写是有选择性的,因此文学史呈现的并非完整的历史”,以上的汉诗作品通常不会出现在文学史中,但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。就“此类汉诗应属于日本文学还是中国文学”,他创新性提出“汉字文学”的概念,同时充分肯定汉诗在重新划分文化区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。

蒋永国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,高度评价董炳月教授的宏大历史视野与实证研究方法。“从边疆看中国,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伸展点”,他启发学生在文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转换视角,发现新的问题。



交流互动环节,与会学生积极提问,就“鲁迅年谱编纂的方法”“如何在不消解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评价历史中日本人的形象”等问题向两位老师请教,现场气氛热烈。

温欣夏/文 包攀越/


【关闭页面】